伟德国际始于英国1946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发布日期:2022-04-08 作者: 点击:[]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概括和阐述,是《决议》的一个突出亮点,也是一个重大贡献。“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崭新命题的提出,再次重申了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不能断,进一步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标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文化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体现

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厚滋养,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当代中国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也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中国的当代存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想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根本指南与强大思想武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之根,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精神滋养,二者缺一不可。对于二者关系的处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探寻到了一条正确途径,那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相融相通中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二者结合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并不等同于文化复古主义,那种企图用“儒化”了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做法是机械的、错误的,不但有悖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会割裂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中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难发现,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更好地发挥价值与作用,展现魅力与精神伟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供深厚历史文化支撑。“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崭新命题的凝练,鲜明地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贯通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统一起来,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新表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最新概括。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扎根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中国大地。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提供了历史文化根基。正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契合中国人特有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提升自身对中国现实的解释力,在理论上更具说服力;才能在实践中以符合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为人们所接受,进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改造中国、创造奇迹,在实践中更具推动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正是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朝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向不断发展,对内产生强大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对外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吸引力;才能更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激发内在的生命力,谱写创新发展的新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不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而且以中华文化为源头活水,从中华文化五千多年的积淀中汲取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等精华养分。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挖掘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挖掘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中华人文精神。并按照时代的新进步和新进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运用丰厚的中国历史智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为治国理政服务,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刻揭示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精神基因和行动逻辑中,以鲜明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彰显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持续不竭的风采与魅力。这种浓郁的中国气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突出特征,其理论实质就是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任何科学的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就是我们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更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贡献者与示范者,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传承、丰富、创新和发展,用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解读和演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永葆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魅力的根本所在,也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始终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内在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重视中华文化的理论滋养、重视中国精神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中的优良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具体原则。这一时期在攻克无数艰险与困难中,更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追求为根基,培育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搞社会主义,“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以往党的优良传统基础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至崭新阶段,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进一步将中国精神凝练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提出构筑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历史智慧贯穿始终,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中华文脉、构筑中国精神。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百年党史也是一部引领和践行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为指导,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将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熔铸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带领人民创造出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璀璨的民族瑰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沃土。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来源。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民族文化、民族禀赋和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体现。同时,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从“民惟邦本”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艰苦奋斗”,从“威武不能屈”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都生动体现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虽然各有各的思想理论体系与传承体系,但在中国大地上它们都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发展。正是这种共同的实践基础,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有了具体的现实基础,不断作用于中国实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持续繁荣与不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与理论支持。

标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文化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练概括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标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标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迈步新台阶,标明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拉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科学、全面、系统。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民族复兴伟业,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提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运用中国历史智慧,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迈步新台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部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这对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展现强大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延续中华文脉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伟大飞跃,标明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和具体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也强调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形成指导实践的强大理论武器,以深厚的精神基因与共同的价值追求积蓄扬帆新征程的磅礴伟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扩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晨光


——全文转载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条:练就自我净化绝世武功
下一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关闭

伟德国际(始于英国1946)官方网站-Unique Platform       电话:0374-2983125
地址:许昌市八一路88号bv伟德国际1946  邮箱:hysy@x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