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始于英国1946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吃水不忘挖井人:探寻红井背后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3-01-18 作者:刘宇彤 白博文 点击:[]

作者:崔国玺

  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最北部一个偏僻村庄,我和十几个七八岁的孩子一起坐在土坯房的教室里,瞪大眼睛,竖着耳朵,聆听老师朗读一年级的语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

  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在课堂上,老师动情地说:“这口井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红井。小小一口井,贮满清泉,也贮满共产党一心为民的深情厚意。”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的思绪早已飞向了远方。沙洲坝,离我们远吗?红井水,真比村里的井水甜吗?一连串天真幼稚的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特别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14个大字,深深地刻在了我幼小的心灵里。

  几十年的光阴,雨丝风片一般飞逝。对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敬仰之情一直印在心间,如红井水一般源远流长。

  红井,你有何神奇,让我魂牵梦绕;红井,你有何魅力,让我思念数十个春夏秋冬。那年初春,我和爱人、儿子终于来到了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共和国摇篮”——江西瑞金,实现了我儿时的夙愿。

  当我来到沙洲坝,走近红井,无限敬意油然而生。红井,一口普通的井。井边用当地特有的丹霞石块拼砌而成,从井口往里俯看,井水依然清澈如故。当我喝下一口清冽甘甜的红井水,真是滋润心田,令人陶醉。

  听当地一位江西老表讲,这里曾流传一首民谣:“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头帕。”住在沙洲坝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1933年初,毛主席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迁到这里后,深入调查,体察民情,写下光辉文献《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尤其是毛主席看到乡亲们吃水这么困难,很是痛心,决定要帮村民解决这个问题。一天清晨,毛主席带着几位同志沿着沙洲河步行而上寻找水源。沙洲坝是一个前连丘陵、后依高山的村庄,前面村边蜿蜒而过的沙洲河河床遍地沙石,滴水不存。他们费尽苦心,历尽坎坷,终于在后山找到了一股山泉,暂时解决了村里的喝水问题,但仍然无法长期供水。于是,毛主席和大伙商量挖井。但沙洲坝村民迷信风水,传言说沙洲坝是旱龙爷的地盘,挖井会得罪旱龙爷,殃及四邻,祸及子孙,都不敢挖,宁可喝脏塘水度日。毛主席了解这一情况后,笑着对大家说:挖井是为了大伙儿有干净的水喝,真要是有旱龙爷来找麻烦,就让他找我毛泽东好了!听到毛主席的话,大伙儿都笑了起来。

  在毛主席的带动下,村里的群众、红军战士、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一起,挖的挖,铲的铲,挑的挑。一个星期左右,一口五六米深的水井终于挖好了。

  1950年,经过修缮,当地群众正式将该井取名为“红井”,后又在井旁立起石碑,上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井因碑而增辉,碑因井而扬名,井与碑交相辉映着这段红色历史,一直感动、激励着后人。

  站在碑前,看着那行遒劲的大字,我不由得想起南北朝庾信的《征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这时耳边响起当地人唱的歌谣“红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喝上一口红井水,一股暖流涌上心”。回望历史,饮水思源,更知当年革命创业之艰辛、今天幸福生活之甘甜。

  红井旁,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一队小学生正在听老师讲述红井的故事,他们一个个听得很专注,清澈的眼睛里闪着天真的光。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红井,不仅是饮水思源的纪念地,更是汲取精神力量的幸福井。(崔国玺)

[ 责编:赵宇 ]


上一条:联奎书院:点燃井冈山星火的红色书院
下一条:石淳:战斗在敌人心脏的革命者

关闭

伟德国际(始于英国1946)官方网站-Unique Platform       电话:0374-2983125(2968516)
地址:许昌市八一路88号bv伟德国际1946  邮箱:hysy@xcu.edu.cn